您的位置:首页 > 健康 >

蕉门河畔何以水清岸绿?既有生态之治,也有“河小青”之护|独家焦点

水清岸绿,鹭鸟纷飞,这是广州南沙蕉门河流域最为人熟知的美丽景象。

长约6.2公里的蕉门河是南沙近年来着力打造的“城市客厅”,河畔林边的生态底色和蓬勃发展的城市建设正完美结合,而蕉门河更是入选水利部“美丽河湖、幸福河湖”之列。


(资料图片)

那么,蕉门河是如何承载着南沙人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治理与保护?近日,南都记者在南沙街“河小青”的巡河行动中获得了答案。

在蕉门河岸边休闲的市民。

蕉门河之治

生态堤岸、“绿色海绵”尽显自然之美

蜿蜒秀美的蕉门河静静流淌,温婉秀雅地穿越南沙中心城区。水面宽阔静谧,偶有鹭鸟低飞,车行桥和凤翔桥上两条飘逸的蓝色桥架犹如彩凤飞舞,抬眼望去,白色车厢的地铁列车从蕉门河上飞驰而过。

蕉门河两岸分属南沙区黄阁镇和南沙街道,南接蕉门水道,北临小虎沥水道,目前已建成十里碧波道。且两岸已建成景观绿道2.5公里,生态驳岸2.3公里,种植植物约5000株,一河两岸被称为“十里画廊”,也是南沙的“城市客厅”。

蕉门河岸一景。

南沙街“河小清”志愿者何伟(化名)是土生土长的南沙人,对于蕉门河岸20年来的变化,他历历在目。“2003年开始对蕉门河进行提升改造,此前蕉门河沿岸乱搭乱建随处可见。两岸的烂渔船乱堆放,杂草丛生,水闸陈旧不堪。”

南都记者了解到,蕉门河围绕水资源、水安全、水环境、水生态、景观与游憩系统、共建滨水经济带等“5+1”重点建设内容开展建设,将原有建设工程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,除了连接河道、修建堤岸,还将堤岸工程设计和湖岸绿化相结合。

其中,堤岸建设摒弃了过去常用的硬质化堤岸,改用自然缓坡的生态堤岸,达到了“虽自人工、宛若天开”的生态环境效果。此外,在建设过程中还注意适当换植、新增水生植物,以自然共生的形式打造出具有本地植物特色的驳岸生态景观效果。

工程实施后,蕉门河两岸实现了“脱胎换骨”:原河道沿线脏、乱、差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;通过综合治理,水质明显改善;河边配有休闲区,既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,还极大提升了改善了周边环境品质,美化了区域的自然景观。同时,建设项目还响应了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要求,构建城市“绿色海绵”,多维度实现“海绵”的“吸纳”和“释放”功能。

公园景观系统是海绵设施中重要的一环。蕉门河碧道将现有广场改造成多元空间多元功能的市民广场,并作为南沙可持续城市实践及滨水碧道建设实践的窗口。更重要的是,碧道沿线利用植物、湿地、地势、园路、构筑物等产生对雨水吸纳、蓄渗、净化和缓释作用,为周边社区提供休闲绿道、游乐园和雨水花园。

蕉门河之护

清污爱水两不误,“河小青”们在行动

有“治”必有“护”。为了保障河道的卫生质量,营造水清岸绿、生态宜居、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,蕉门河流域的所辖村(居)高度重视河段的日常巡护。

近日,适逢南沙街蕉门河社区组织街级“河小青”志愿者在社区所属的碧道上开展“亲清河湖两岸绿”巡河护河志愿服务活动。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,“河小青”志愿者们分工合作、互相配合。一组组员们手持铁钳、垃圾袋等工具,仔细清理散落在河堤步道、河岸周边的烟头、废纸、塑料瓶、塑料袋等各种废弃物;另一组组员们手持宣传单张,用中英双语向河边散步的市民及外国友人发放治水爱谁宣传单,开展生态保护宣传,呼吁携手同行,亲近河涌,爱河护河。现场志愿者们还对蕉门河的河水进行了例行采样检查。

“河小青”志愿者正在捡拾河滩草丛里的废弃物。

据南沙街河长办外勤组二组组长岳壕介绍,他们每天都会对小组的责任区域进行巡查,一旦发现有钓鱼(蕉门河为禁钓区域)、乱丢垃圾等行为,立即进行劝阻;每周不少于3次对水质进行抽样检测,若发现水质恶化,便立刻上报相关部门,组织协查污染源。

家住附近的何女士与孩子在蕉门河碧道散步时见证了“河小青”的巡护工作。在何女士母子的见证下,河小青志愿者现场演示了抽查水质的工作全流程。南都记者看到,当天的水质抽查结果显示为“良好”。“我们市民是蕉门河治理的直接受益者,非常感谢有关部门与志愿者们为蕉门河变美变清做出的努力。”何女士说。

“河小青”志愿者在市民的见证下抽检当日水质。

“‘河小青’是河长的助手,是推动全民治水、全民参与的践行者。”南沙街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,南沙街道的“河小青”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志愿者们的精神风貌,营造青少年巡河护河的良好氛围,呼吁和带动更多公众一起保护身边的生态环境。

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

采写/摄影:南都记者 陈卓睿

通讯员:冼玥

关键词:

相关新闻